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驻巴什央都玛村工作队为村民办实事好事综述

发布日期:2020-12-21 点击数:

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驻巴什央都玛村工作队为村民办实事好事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增进各族人民群众福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利民惠民实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今年12月上旬,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驻巴什央都玛村工作队为村民办实事好事30余件,后盾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支持投入资金近80万元;组织农牧民劳务输出130多人次,创收38.3万多元;走访慰问困难群众2610人次,发放慰问金合计5万多元……

枯燥的数字背后,蕴含的是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幅令人感动的画面。

一年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驻巴什央都玛村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学院党委的决策部署,把自己当成村里的一员,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视村民如亲人,倾心竭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围绕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基础条件等为村民办了一大批好事实事,以一颗真心、一片真情赢得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高位决策推动 彰显为民情怀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巴什央都玛村“访惠聚”工作的后盾单位,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一把手负总责”的驻村工作要求,紧紧围绕“1+2+5”目标任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多措并举推动“访惠聚”驻村工作深入开展。

学院党委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专题听取“访惠聚”工作队的工作汇报,研究部署阶段性工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京田同志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工作方案,安排专项资金,督促项目和资金落实情况。亲临驻村工作队开展慰问和协调解决驻村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他要求驻村工作队要始终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从群众最关心的小事着手,切实为民办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温暖民心、赢得民心、凝聚民心。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杨贵泉同志和学院党委班子其他成员利用“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走访机会,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以村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为突破口,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倾心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凝心聚力赢民心。

谋化产业发展  助力脱贫攻坚

在新疆西南部、昆仑山北麓的一个誉为“玉圣丝仙”的洛浦县,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巴什央都玛村,它位于多鲁乡政府以北4公里处,距洛浦县城19公里。全村总户数314户,总人口1220人,人均耕地只有1.2亩,土地贫瘠、沙化严重,种植结构单一,以田埂核桃、小麦和复播玉米为主导产业,收入仅能维持温饱。

驻村工作队驻村以来,从群众最关注的增收问题入手,下大力气帮助村民出主意、想办法、理思路、找门路,为村里制定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技能培训、特色产业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确立了以产业为支撑,以就业为抓手”的脱贫攻坚思路,大力发展核桃、小麦、玉米和家庭养殖业,鼓励外出务工,确保每一户家庭有1人稳定就业。实现“户户有门路、经常有收入”的目标。

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指示精神,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自身建设任务繁重,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拨付专款15万元,在巴什央都玛村设立“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后盾单位公益岗位”(平均每个月25个,每个岗位月工资800元),特殊支持建档立卡户或边缘户预计收入低于5000元家庭,确保全村1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高质量脱贫,让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提升种养殖业水平,增加发展后劲。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人才、技术优势,大力实施实用科技知识进村入户工程,把农牧民夜校办到田间地头。学院种植、养殖方面的专家陈远良、罗建国、孙泽召、姜珍、崔炳灿等先后来到村里现场开展种植、养殖类现代新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增收致富能力。学院出资14万元,在春、秋两季,购买化肥(磷酸二胺)50多吨,按照户耕地面积,分发放给村民,科学施肥,提高种植效益。争取项目资金25万元,筹建了“巴什央都玛村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为村民提供即时现场服务。

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对村集体土地进行再次清理,将清理出的260多亩耕地承包给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经营。依托洛浦县宝投鹅业,将扶贫资金通过入股的形式入股养鹅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对村委会周边门面房进行修缮、外租,收取租金。后盾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出资5万元,支持村里的“渔家乐”项目建设,不仅吸纳了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而且通过分红,当年可获红利2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展望未来,谋划长远。学院选派专家组成工作组,前往巴什央都玛村开展调查研究,在与乡党委、政府对接的基础上,编制了《巴什央都玛村“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谋划长远上给力,着眼“十四五”发展,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狠抓了《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落实,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 组织村民积极开展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广“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活动,实行环境卫生承包责任制,由承包责任人每天对村主干道路和村内巷道两侧、水沟、绿化带进行卫生保洁;对生活垃圾进行定时、定期的清理;发动全体全体村民进行家园清洁活动,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美化了村容村貌。

为推进“厕所革命”,在政府每户补助600元的基础上,后盾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出资10万元,为每户贫困户解决了900块红砖和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新修建了118个标准厕所。为美化环境,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出资购买了水泥绑桩500个,用于加固庭院木栅栏,提高了人居环境整治质量。

据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裴英海同志介绍:2017年以来,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巴什央都玛村持续加强水、电、路、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自来水实现了户户通,饮用水水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用水保证率四项指标均达到标准要求。全村生活用电接入率、使用率均达到100%。全村硬化道路3.3公里,通柏油路8.4公里,实现了硬化道路到村入户的目标。移动、电信的宽带网络均已接通至村委会,全村手机信号覆盖率达到100%。全村农户家中小喇叭通入率达到100%,有线电视达到全覆盖。19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家有一套安居房,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受到,只有把群众关心的事放在心上,真情为群众服务,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裴英海说。

优先发展教育,阻断代际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教会他们立足社会的职业技能,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9月28日,巴什央都玛村举行了“金秋助学”奖学金发放仪式,对今年全村考入大学的11名大学生及家长进行奖励,共发放奖励金1.14万元,奖品合计5千多元。

为帮助本村贫困大学生减轻经济负担,圆梦大学路,在后盾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升学奖励”机制,在享受国家“雨露计划”等资助政策不变的前提下,为考入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一次性奖励二千元,一般性本科院校的一次性奖励一千元,专科院校的一次性奖励八佰元。

图尔迪麦麦提·赫克木是今年高分考入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他的父亲赫克木·阿卜杜巴柯激动地说:“工作队给我儿子发了助学奖励金,我心里特别的激动,希望儿子到大学以后,珍惜民族团结,加倍努力学习,假期回来,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为村里的年轻人讲讲科学知识、职业技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通过开展“升学奖励”活动,一方面缓解了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村里树立“上学光荣”的正面导向,激励家长抓好孩子的学习,营造“知识改变命运”的正能量。

近年来,巴什央都玛村工作队立足村情,持续推进“一个都不能少”的“兜底式”教育扶贫工作,多措并举,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家庭学子命运2020年,巴什央都玛村有在校学生436人,其中:学前教育164人,小学171人,初中43人,普通高中25人,中职8人,大专及以上25人。工作队巩固提高了学前教育“应建尽建、应入尽入”成果,持续开展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及各学段质量检测,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抓好村小学和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落实免费教育、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费“阳光午餐”等政策,确保各项教育惠民资金落实到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绝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成就人生出彩的机会。

开展文化润疆、丰富精神食粮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

后盾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出资5万元,支持二小队老党员、民间艺人艾麦尔尼亚孜·热杰普建设手工民族乐器“都塔尔”制作坊,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民族乐器制作传承人和演奏人,以此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出售乐器,提供参观旅游,增加收入。

后盾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还出资2.4万元,对村委会大院进行了文化美化亮化工程,制作了宣传橱窗,对“百姓大舞台”进行了装饰,设计制作了宣传墙和宣传标语。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立足巴什央都玛村实际,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突出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了村文化室建设,在强化文化室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对文化站硬件进行了扩容,新添了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活动场地,真正把乡村文体站变成了农民学习、娱乐、休闲的理想场所。重点扶持了一批农村文艺骨干,草根宣讲员,利用文体活动这一载体把文明向上的文化生活方式引入群众之中,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村村通工程、大喇叭工程、“东风工程”,让党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

解决困难诉求,提升幸福指数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就是百姓的幸福感、满意度,我们要处理好、沟通好、解释好,确保群众幸福指数。”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裴英海如是说。

巴什央都玛村工作队时刻保持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建立健全了群众困难诉求收集解决机制,通过包联干部入户走访、村干部谈话了解、村民个人反映等渠道,全方位了解群众的难事,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建立了群众困难诉求台帐,实行群众困难诉求收集、核实研判、分类处理、限时办理、跟踪回访“五步法”,用真情真心去帮助村民,为他们带去温暖,送去关怀。全年共收集到群众困难诉求315条,(其中,债务类的61条,政策类的11条,民生保障类的241条)。已解决309条,推送乡里6条,解决率为100%。对2条不合理诉求,耐心做了政策解答工作。

现在,村民们有了婆媳不和、邻里纠纷、孩子上学、就医看病,债务讨要等都会找工作队帮忙解决。对于群众的信任,工作队负责群众工作的迪里拜尔同志说:“只有心系群众、服务群众,讲百姓话,言百姓事,叙百姓情,唠百姓嗑,办百姓事,才能与群众血脉相连,永葆为民初心。”

开展走访慰问,传递党的关怀

工作队重民生、办实事,把解决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

南疆冬季干冷干冷的,采暖一直是令农民发愁的难题。多年来,巴什央都玛村村民还保持着“一家人挤一间房子住、做饭取暖靠一个炉子烧木头”的传统,房间里烟熏火燎既不安全又不卫生还不方便。鉴于此,驻村工作队联系后盾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出资8万元,购买了100多吨优质煤炭,同时向上级民政部门申请了冬季取暖补助煤炭200多吨,分发给贫困户,每户可分得取暖煤炭1000多公斤。

村民阿卜杜合力力·艾则孜对煤炭的取暖效果赞不绝口,“煤炭的使用改变了农民冬天只烧一间房、三代同炕取暖的方式,实现了老人、父母与孩子分室而居的目的,感谢工作队让我们过一个温暖和文明的寒冬。”

在肉孜节、建党节、中秋节、国庆节、古尔邦节期间,对村里的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和四老人员等开展走访,送去节日的祝福,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带去慰问金,牛羊肉、大米、面粉和食用油等,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职工以及结亲干部和帮扶干部在节日期间也通过微信红包、捐资捐物等方式进行节日慰问。

据统计,工作队全年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合计达5万多元。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还组织师生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全年销售洛浦肉鸭10多吨,购买核桃、黑鸡、鸽子、蜂蜜、特色蔬菜等,总价值近150万元。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一桩桩实事好事掷地有声,一件件困难诉求得到有效解决。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工作队真心真情服务群众,受到了大家的一直赞誉。工作队为民办的实事好事,村民都是看在眼里的、记在心里的。”巴什央都玛村党支部书记阿依努尔·托合提说:“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教育引导村民打心底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幸福味道,愈酿愈醇。一张张质朴的笑脸是百姓最真切的礼赞,一个个温馨的帮扶故事表达着兴奋和喜悦。如今,驻村干部与村民的感情越来越浓了。我们坚信,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前进号角引领下,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巴什央都玛村村民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供稿: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驻巴什央都玛村工作队;

执笔人 朱立宏